给汽车后市场互联网创业者的科普:懂得这些,你再烧钱

[复制链接]
查看: 12175|回复: 1

923

主题

0

回帖

2773

积分

金牌会员

Rank: 6Rank: 6

积分
2773
发表于 2019-9-20 16:41:35 | 显示全部楼层 |阅读模式
在我看来,这些年进军中国汽车后市场企图分“万亿蛋糕”的互联网精英们,他们在近五年烧的不是钱,而是血。
给汽车后市场互联网创业者的科普:懂得这些,你再烧钱-1.jpg

2014年被业内视为汽车O2O起飞的风口年,统计数据显示,2014年全年资本市场共产生了150多件与汽车行业相关的投资事件,其中汽车后市场方面的投资是2013年的10倍,达到了67次之多。时至今日,五年时间过去,汽车后市场的投资频次已不可考证,但从已经公布的资料粗略计算已达数百亿元。

多数的投资已经烧光了,灰飞烟灭,还有一小部分苦苦支撑,个别的看似风光但仍有隐忧。有位投资界的朋友说,现在我对汽车后市场的项目看都不看,绕着走。

另一位朋友,以汽配供应链同城即时达为切入口,在经历了与诸葛修车网的一番苦战后,烧掉了六千万,占据了北京的市场,然而,最终的结果却是,彻底沦落成为传统物流商,只能维持收支平衡,在资方的眼里,前几轮的投入是收不回来了,这个项目已经划了╳╳。

无知无畏,只能血流成河。

中国独特的车市国情

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结果,其实首要的原因就是这些带着互联网精英光环的先烈们,一点也不了解中国汽车后市场的国情。

记得前几年,一些到美国、欧洲考察的专家们,拿着美国汽车后市场的数据来说事,在各类论坛峰会上,一张口就是美国的独立售后市场怎么怎么样,四家供应链巨头的经营模式是大型连锁超市化,占有率达到多少……

中美的差距是巨大的,有可比性吗?我认为在目前来看,根本没有。

先说产品结构,2018年,美国汽车市场一共卖出了1727.4万辆新车。在这其中,仅通用、福特、FCA、丰田、本田、日产、起亚、现代、斯巴鲁这9个品牌就拿下了87.5%的市场份额。再加上后面12名相对冷门的汽车品牌,加起来也不过21个品牌,整个市场份额则直接占到了99.9%。车型少,配件种类自然就少。
给汽车后市场互联网创业者的科普:懂得这些,你再烧钱-2.jpg
不知道这上面的品牌,能存活下来多少



而中国呢,2018年卖了2800万辆新车,但却是百花齐放,每款车型都没有绝对占据市场,没有一家独大。仅自主国产品牌就超过100个,再加上这些跨国品牌,再加上各款子品牌,不同年代改进的车型,市面上行驶的车辆,多达上千种!更为让人抓狂的是,这上千种车型,很多配件不通用!以一辆车上有2万个配件来计算,再乘上所有车型,至少大几百万种。

拜这个特征所赐,中国20万家大大小小的汽配经销商,每家至少都积压了几千、几万种不同品牌、不同型号的配件,零散化,难以聚合。这也是中国市场很难出现像美国那四个供应链巨头的核心原因。

所以,我个人认为,中国汽车后市场,没有任何可以整体借鉴的国家。

中国后市场没有真正的C端

同样拿美国来对比,美国汽车工业发展了一百多年,汽车基因已经深深印刻在美国人民的骨子里,他们对于汽车,就像中国儿童的变形金刚玩具。

家家有车,家家有车库,家家有修车工具。

在美国,DIY和DIFM是两种常见的模式,即DIY为车主购买配件自行维护和安装,DIFM为车主购买配件由汽修厂商进行维护和安装。随着汽车结构、特别是电子元件越来越复杂,美国车主开始倾向于依靠修理厂来进行完成维修和保养。根据ACA提供的数据,目前DIFM占全部汽车后市场份额的87%。在增长率上,DIY市场逐步萎缩,DIFM则保持较高速增长。但无论怎样,在美国是以车主为导向,即C端的用户(车主)做消费决策。

预计2019年美国汽配电商市场将增长约16%,达到123亿美元,而整个北美市场将会达到159亿美元(加拿大29亿美元,墨西哥7亿美元)。在这里顺便说一句,建议中国的汽配生产厂家、供应商,应该好好研究一下北美市场,考虑利用亚马逊、eBay这些跨境电商,把自己的产品卖到北美去,单品利润要比国内高很多倍。

中国不同于美国,一是我们的汽车工业发展只有短短几十年,汽车进入家庭的时间更短,只有二十年,家里没有车库仓库,自然谈不上会修车,绝大多数车主是“小白”用户,汽车出现了故障,只知道去4S店或修理厂;要不就是“熟人经济”,商家说什么就听什么,商家或维修技工推荐用什么品牌的配件,基本上只能假模假样的砍个价,很多车主连半合成、全合成都不懂,最多知道美孚、嘉实多、壳牌、长城、昆仑,其他类别的配件,多数不知道有什么品牌,让这些车主自主上网采购配件,怎么可能呢?

所以,中国的汽车后市场的产品供应,是由终端维修门店决定的(小B)。这些维修门店,有自己的进货渠道,基本上都是根据上门维修汽车的实际情况,直接给自己熟识的配件供应商(多数集中在汽配城里,方便相互调货)打电话,不超过几个小时或次日,即可送达,确认配件没有问题,再付款。想想这个场景,让这些维修门店的老板、店长坐在电脑前,像在京东商城上一样选购、下单、付款,你觉得有多难?

包括京东、国美、阿里,都想实现汽配产品线上撮合交易,都不想碰重资产(囤货)模式,但由于汽配SKU的复杂性,产品质量、标准的不统一,还处在最原始的引导阶段,只有润滑油、易损件勉强成为线上销售的主力。没有哪一家能做到全车配件线上销售。

以上,这是整个产业的现状,再往细了分析,从产品消费层面来讲,也有两个关键词。

低频消费

在中国,平均每位车主在汽车上的消费金额是每年16000多元人民币。看似数额较大,但是把其中的明细分解出来,就会发现,有很大一块,是保险、加油,这两大块占据了60%以上(如图),加油算是高频,每个车主每月都会产生几笔,但是这一块,已经被“三桶油”或民营加油站垄断,普通创业者很难切入其中。目前,只有主打加油享受折扣的车主邦、广东驿亭与银行联动的无感加油,正在与加油站开展合作。
给汽车后市场互联网创业者的科普:懂得这些,你再烧钱-3.jpg

车船税,过路过桥费,停车费,好像也不是创业者要考虑的入口。

剩下的维修保养只占到了14%,再细算一下,家用乘用车一年保养至多不超过4次(运营车辆,例如出租车不算在内),算得上是低频消费了。

其他的,就是罚单、洗车这些,所占比重更少。而洗车业务,已经被很多加油站作为争夺客源的工具。

被动消费

汽车作为交通工具的属性,在目前车主的心中更加清晰。车主消费心理更加理性,对于汽车上的产品消费也越来越少,过去几千、上万的毛垫、凉垫、座垫,在2010-2014年达到顶峰,但目前销量不断下滑,利润率也不断降低。再加上汽车本身配置的不断丰富完善(例如导航类电子产品),车主在买到车以后,除了贴膜、脚垫,其他的投入极少。

在维修保养美容这一块,“以养代修”的观念已经形成。按期保养,不坏不修。出了事故正常走保险,小剐小蹭甚至先不修,防止出险过多,导致下一年度保险费上调。

我个人认为,这均属于被动消费范畴。

以上几点,是进入行业的初级门槛,可惜,很多人连这个也没有调研清楚,只是在PPT上写上那几个万亿的数字,给投资人路演画大饼。

记得几年前,很多裹携着互联网基因与资本的精英们,举着“颠覆”的大旗,杀入汽车后市场,现在看到那些还“活着”的他们,他们都在后悔,不应该选择这个行业——这算是不错的,更多的已经消失不见,彻底转行。因此说,你不懂得这些,你就无法颠覆他们,你也无法为他们赋能

千万别像某某人,活成了段子手。

写在后面的话

中国汽车后市场还有机会吗?

汽车产销量虽然下滑,但却意味着后市场的机会更多了。中国有十几万家大大小小的汽配生产厂,1000多个汽配城,20多万家汽配经销商, 40多万家汽修终端门店,2.4亿汽车保有量,整个行业确实需要转型升级,缺乏标准需要规范,需要透明高效的服务。为生产厂家拓展市场、研究产品结构与转化;为经销商降库存、利用大数据分析快速流转;为维修门店提升管理、服务水平,集客能力;为车主维修保养及相关业务提供优惠与支持;为行业各链条提供信息、渠道或金融服务支持;为产业垂直化提供第三方数据分析、管理系统或资金监管……产业链很复杂,抓住其中的一个点,创业的机会还是很多。

乱世才能出英雄。盛世的时候,大家都忙着圈地挣钱,哪有时间听别人讲模式,讲创新。现在利润薄了,客源少了,大家才会寻出路,找方法;才会静下心来听讲、思考。经过五年众多先烈们的付出与沉淀,汽车后市场的传统经营者已经不排斥互联网电商,愿意寻求融合互助的方式方法。

那么,对于想利用先进互联网思维在后市场创业的人来说,就要真正沉下心来,不要浮躁,讲融合,做连接,做服务,做垂直,这样,你才会从这个市场体系中,淘得真金。

用东北话形容:后市场的传统从业者,都是实在人,别给我整虚的!
回复

使用道具 举报

1

主题

288

回帖

585

积分

微信用户

Rank: 4

积分
585
发表于 2019-9-20 16:42:40 | 显示全部楼层
创新!专注!利用好一切资源合作共盈!
回复 支持 反对

使用道具 举报
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立即注册  

本版积分规则

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